东方网记者熊芳雨、刘晓晶5月14日报道:林少华在去年做了两件大事,其中一件就是翻译了村上春树的《刺杀骑士团长》。
林少华“重出江湖”,开心地与出版社签完合同后,新皇娱乐把自己关在乡下老家一间茅屋里,哪个亲戚上门一概拒绝。85天,翻译完了50万字,手写稿纸1600多页。“每天六点半开工,中午小睡一个小时,晚间十一点前后收笔歇息,平均每天大约译7500字”。林少华形容翻译完成之后走出家门的心情:“但见晴空碧日,白云悠悠,花草树木,流光溢彩。心情好得就像夏日阳光下的奶油蛋糕。”
图片说明:林少华
之后,《刺杀骑士团长》中文版首印达70万册,目前已准备加印了,成为今年最卖座的小说之一。近日,林少华来到上海图书馆与读者分享《刺杀骑士团长》解读与翻译之间的故事。
从1989年翻译《挪威的森林》开始,《刺杀骑士团长》已是林少华翻译的第42本村上春树作品。一直到现在,他依然是“刀耕火种”,不用电脑打字,而是拿水笔在稿纸上写,也因此,当这部上下两册的书翻译完成时,1600多页的手稿纸已经垒很厚了。
“骑士团长”是谁?小说看点何在?
小说取材于莫扎特的两幕歌剧《唐璜》。新皇娱乐在这部歌剧中,浪荡公子唐璜欲对美貌女子非礼,女子的父亲骑士团长赶来相救而被唐璜当场刺杀。这也是骑士团长的原型。
而在小说中,主人公“我”在36岁时遭遇了生活的重击:突然婚变、事业瓶颈期等等。带着这些生活的种种负能量,他住到他父亲原来的一个画室里面。在画室里面,主人公发现了一幅神秘的画作,这个画作名字叫《刺杀骑士团长》,这部小说的题眼也就在这里。虚实两境从这一刻开始被连接,接着“我”深更半夜听见了不可思议的铃声,铃声是从房子后面一片树林的洞里传出来的,于是画家请一位名叫免色,满头银发的中年绅士把这个洞打开了。新皇娱乐洞打开了之后里面出现了很多匪夷所思的故事和人物,“骑士团长”成了带领“我”走出地下迷宫的引路人。
图片说明:《刺杀骑士团长》
谈及这部作品有何看点,林少华认为有两方面。一是对历史的认识,如关于二战中纳粹屠杀和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有了具体的立场。“关于二战期间日本侵华,特别是南京大屠杀那段历史的处理,以前是几十个字带过,《刺杀骑士团长》中至少有三页,翻成中文也有1500、600字。村上写得非常具体,态度、立场都更加明确。”在林少华看来,书籍当中村上借由主人公之口提出了质问,“难道可以说40万人是大屠杀,10万人就不是大屠杀吗”,这可以说是击中日本右翼分子要害的一问。因为日本右翼分子的惯用伎俩,就是以具体数字有争议为由来淡化大屠杀的性质,甚至否认南京大屠杀作为史实的真实性。
二是在尊严与悲悯的认识上有所突破。小说最终的结局,主人公“我”提议回到出轨的妻子身边和不是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孩子都上了幼儿园,主人公仍然不知道这是谁的孩子。那么村上为什么在这里做出了世俗眼光看来明显有损个人尊严和男人尊严的选择?林少华认为,那是村上发现了比尊严更重要,更宝贵的东西,就是爱、悲悯。或者村上开始认为只有把爱和悲悯作为情感和灵魂的底色、基调,才能够使无论男人还是女人获得真正的尊严。他认为,这是村上文学主题又一次不大不小的跨越,一次不大不小的升华,或许这也就是村上所说的新的结论——爱、悲悯大于尊严。
没有百分之百的村上春树
“书出版了,大家讨论也多了,很多关注点在于,我翻译的村上是不是百分之百的村上。”林少华在现场直言不讳的回应网上热点争议,“主观上我觉得翻译的是百分之百的村上,客观上可能只有百分之九十。”林少华认为,文体的意味,节奏,不可言传的文学韵味需要悟性,不存在百分之百,但可能百分之九十,甚至百分之二十。文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存在百分之百,存在不同的解读,甚至是误读。存在误读可能性的文本,才是优秀的文本。
“不要说《挪威的森林》等这类纯文学长篇小说,就是Iloveyou这样的短句,翻译起来也是一人一个样。”比如刘心武的答案是,研究红学的人会说,“这个妹妹我好像见过”,足够了。而张爱玲说,应该这样翻译,“原来你也在这里”。
林少华表示,翻译文学和外国文学不是一回事,重新创作和原汁原味毕竟不同。学巴尔扎克不是从法文角度、学村上春树不是从日文角度,而都是从中文角度,所以你学的是中国文学而不是外国文学。现在有一个新理论,认为翻译过来的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特殊组成部分,而非外国文学,
原文出自:http://www.xinchuangyi88.cn/news/html/?382.html
(责任编辑:贵州新闻)